央廣網北京4月4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科學數據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科技部今天(4日)介紹了《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的有關情況。
《辦法》中對政府預算資金支持開展的科學數據生產、加工、開放和使用作出規定,明確今后此類項目科學數據必須交由相應國家數據中心依據細則開放使用。這是中國政府在大數據如火如荼發展的大背景下,首次針對科學數據管理發文并作出詳細規定,意味著中國政府對科學數據管理格外重視。
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對于科學數據管理也有所重視,早在1984年,我國已加入國際科聯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由中科院牽頭組織國內有關部委成立CODATA全國委員會。2004年,中國又加入國際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共同簽署的《公共資助的科研數據開放存取宣言》。從當年開始,科技部、財政部先后在基礎科學、農業、林業、海洋、氣象、地震、地球系統科學、人口與健康8個領域支持建成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此外,在科研機構層面,中國科學院旗下的科學數據庫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試建,涵蓋化學、生物、天文、能源、生態環境、古氣候、動物、水生生物、遙感等幾十種學科的數據。目前,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庫是國內信息量豐富,學科專業廣闊,服務層次高級,綜合性強的數據庫。2016年,國家發改委還批復同意深圳依托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國家基因庫。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全球第四個國家層面的基因庫。
不過,盡管科學數據庫的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相比頂尖的發達國家,中國科學數據庫的數據來源、數據管理和數據服務還存在較大差距。首先是數據來源,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就表示:“此次《辦法》出臺的重要背景是有一批科學家反映我國科學數據流失嚴重。”這是因為在制度層面,我們存在較大紕漏。例如,在此之前,即便是國內政府基金支持下的科研計劃,對申請者的數據公開和上交的要求都不是必要選項。反觀國外的許多期刊或學術會議,在提交論文的同時都會要求提交科研數據。
這樣一來,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國內科學數據的流失:一方面資助者沒有獲得研究者的數據,另一方面未資助方卻獲得了科研人員的數據。像《科學》、《自然》這樣的頂級科技期刊,正是建立在嚴謹學術作業流程的基礎上,期刊本身才獲得了學術圈內的高度認同。編輯對于作者科研過程的排查極為規范,所以需要作者提供數據,而我國則因為上述制度因素導致了科學數據的流失。
其次是數據管理。目前中國科學數據的管理總體上較為碎片化,缺乏一個統一的國家級平臺接入運作。從《辦法》來看,“統籌推進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建設和發展”是頒布該文件的一個重要目的。前面提到了中國已經成立了國家基因庫,由民營機構華大基因承擔運營的職能。在現階段,這是中國較快進入基因數據統一管理和推動數據高效利用的一條捷徑。而在美國,早在1992年就已經由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建立和維護起了美國的國家基因庫——基因銀行。
大數據時代,對于企業來說,數據流比現金流還重要。“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石油”,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沒有數據就沒辦法開展科研工作。統一、完善的數據平臺,將會給科研工作者以巨大的幫助。一定意義上,歐美、日本等的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他們的科學數據管理十分規范,所能提供給學者的數據服務非常優質。
從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到明確數據收集的模式,再到落實開放共享的流程,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資金,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能逐漸提供高效、優質的數據服務。數據庫的建立、運作和維護是一個長期工作,單靠一兩家民營機構負責不太現實,從既有經驗來看,政府應該提供更充足的經費,同時建立起獨立的監管體制,幫助國家級數據庫的盡快落地和運作。只有盡快建立起我國統一、規范的數據庫,才能更好地對外交流、彼此共享,從而在底層推動中國科研工作的繼續前行。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表示,面對當前科技創新的科學數據管理的需求,我國科學數據的管理與應用仍然存在明顯不足,特別是有許多高價值的科學數據并未在國內得到充分的共享和使用。對比歐美發達國家對科學數據等信息資源的重視和管理,我國一直缺少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葉玉江介紹,對進一步提升我國科學數據工作水平,發揮國家財政投入產出效益,提高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支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辦法》中明確,要深刻把握大數據時代科學數據發展的趨勢,把確保數據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突出科學數據共享利用這一重點,聚焦我國科學數據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
科學數據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是信息時代傳播速度迅捷、影響面寬廣,開發利用潛力雄厚的科技資源,應該引起社會高度重視。